以公益诉讼之笔绘绿意盎然之色——藤县检察院发挥公益诉讼职能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通讯员刘育华 黄雪媚 黄丽华)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近年来,藤县人民检察院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充分发挥检察职能,坚持把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作为办案重点深耕细作,积极探索“办案+治理”新路径,努力做到惩治犯罪与修复生态、纠正违法与源头治理、维护公益与促进发展有机统一,以检察公益诉讼之笔绘藤县绿意盎然之色。
耕地复绿了
干锅牛蛙、碳烤牛蛙……这些餐桌上的美食深受大众喜爱,牛蛙甚至一跃成为网红食物,其风靡程度可见一斑。但是,这种味道鲜美的大型食用蛙,却是外来入侵物种,大量养殖会对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的威胁和破坏。
“以前这里到处都是牛蛙,好好的耕地全被破坏了。通过检察公益诉讼,高质效实现退养还耕,今年水稻长势喜人,一定会获得大丰收!”近日,藤县人民检察院对2023年初以来的牛蛙养殖整治公益诉讼工作进行“回头看”活动。活动现场,藤县岭景镇罗算村干部看着绿油油的禾苗,高兴地对检察官说道。
2023年3月,藤县人民检察院收到县人大办移送的人大代表关于整治非法占用基本农田养殖牛蛙问题的建议后,该院“益新”公益诉讼办案团队迅速到藤县各乡镇开展实地调查,发现部分乡镇牛蛙养殖场未办理相关手续就擅自占用基本农田建设养殖池。在查清基本事实后,藤县人民检察院立案办理系列行政公益诉讼案件20件,并发出检察建议,将人大代表建议转化为检察建议,督促保护基本农田700多亩。
为了切实抓好被牛蛙养殖占用耕地的复耕工作,藤县人民检察院多次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进行调研跟进和开展“回头看”监督。截至2024年4月,养殖牛蛙的耕地基本已经停养整改,种上了水稻、红薯、玉米、蔬菜等农作物,案件整改效果良好。
探索代表建议与检察建议衔接转化,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具体实践。藤县人民检察院高度重视人大代表建议与检察建议衔接和转化工作,聚焦群众关注热点、政府治理难点等,以检察建议为切口,进一步凝聚“人大+检察”监督合力,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建议、检察建议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金毛狗蕨发芽了
“平时进山也见过金毛狗蕨这种植物,要不是今天检察官进行普法宣传,都不知道这是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参加活动的代表纷纷感叹道。2024年6月5日,正值第53个世界环境日之际,梧州市首个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公益诉讼生态修复基地在藤县金鸡镇旺国村正式揭牌成立。藤县人民检察院把普法活动开在了基地现场,以生态修复基地为依托,助力打造集生态修复、成果展示、普法宣传、警示教育于一体的法治平台,为当地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司法保护提供了藤县实践样本。
金毛狗蕨,又称“金毛狗”“狗脊”,因茸毛像金毛狗毛而得名,现存的植物“活化石”,对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属国家级濒危珍奇植物和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因其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以及超高的颜值,常常会被不法分子盯上。
2020年以来,陈某健、黄某等村民分别在藤县多个乡镇非法采挖金毛狗蕨出售给陈某宁,陈某宁又将加工成干片的48486公斤金毛狗蕨进行出售。2023年6月,公安机关扣押一批陈某宁尚未加工处理的金毛狗蕨。藤县人民检察院收到该案件后,依法提起公诉。2024年6月,藤县人民法院以陈某宁犯危害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对其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三万元。
案子是办结了,扣押的金毛狗蕨数量巨大,如何处置它们成了难题。为此,藤县人民检察院积极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集中打击整治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金毛狗蕨案件,探索形成了“提前介入+全程跟踪+生态修复”的办案模式,通过支持行政机关对侵权人主张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追回生态损害赔偿金21.72万元。以检察建议督促有关单位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指导涉案村民对公安机关扣押的可迁移种植的10000多根金毛狗蕨根茎在藤县金鸡镇旺国苗圃基地进行抢救性修复、种植。
“去年我受邀参加藤县检察院举办的检察开放日活动,在这里向受邀代表介绍了藤县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情况。今年我再次来到这里参加活动,通过听取讲解、实地观看,真切感受到公益诉讼检察助力生态环境修复的巨大成效,希望大家可以共同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参与活动的县林业局湿地股股长黄世坚感慨道。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藤县人民检察院严格落实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围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探索构建“专业化法律监督+恢复性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多元化协作机制”的生态保护模式,持续发挥检察公益诉讼集惩罚违法行为、追偿经济损失和修复生态环境于一体的功能,以生态修复司法举措,筑牢绿色生态法治屏障,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贡献检察力量。2020年以来,办理涉野生动物公益诉讼案件46件,涉重点保护植物公益诉讼案件2件,主要涉及画眉、红耳鹎、黑喉噪鹛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以及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金毛狗蕨。
松材林恢复生机了
2024年1月23日,藤县人民检察院在“益心为公”平台收到了志愿者提供的一条线索,反映藤县某乡镇山林有松材线虫疫病未得到有效处理。在收到志愿者提交的线索后,该院高度重视,组建专班开展调查。
松材线虫病是松树的一种毁灭性流行病,被称为“森林癌症”,松树一旦感染最快40天左右即死亡,3至5年便可摧毁整片松林,如处理不及时,疫情极易在公园蔓延,威胁生态安全并造成森林资源的损失。为实现案件高效办理,该院以“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为抓手,发挥“林长+检察长”1+1>2的协同效应,增强检察机关与林长办公室及其成员单位协同推进“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的合力,实现法律监督和行政监管有效衔接。共立案办理松材线虫病防治系列行政公益诉讼案件4件,提出检察建议4件,督促相关部门投入246万资金用于防治松材线虫病防治,择伐清理疫木4898株,皆伐除治松林20351.8亩,有效保护森林资源。
“真没想到,自己在‘益心为公’平台里上传的几张松材线虫的照片,能够引起检察机关高度重视,及时督促有关部门进行有效防治。”收到检察院案件反馈后,“益心为公”志愿者激动地说。
近年来,藤县人民检察院注重强化执法司法协作配合,以“行政+检察”方式,建立“河(林、田)长+检察长”等协作配合机制5份,就加强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方面的工作增进思想共识、凝聚工作合力,机制建立以来共收到相关行政机关移送案件线索200多条。聘请来自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的专业执法人员担任特邀检察官助理,借助“外脑”“外力”解决地块类型勘验、水质检测等专业性问题,提升依法监督专业化水平。发挥“益心为公”志愿者检察云平台作用,积极邀请基层工作者、青年志愿者、热心群众等组建“益心为公”志愿者队伍,让志愿者深度参与办案环节,通过检察公益诉讼与志愿服务的相互衔接,打造多方参与、共治共享公益保护新模式,凝心聚力共同守护美丽家园。